中国指数研究院昨日发布报告显示,自2017年至今,全国已有53个城市、加上3个省份,累计出台了吸引人才新政百余次。今年以来,更是有超过35个城市发布了40多次人才引入政策。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才流动的过程中,各地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将出现逐渐趋同。

全国“战局”

一年半里全国53城“抢人”

超过三成都是二线城市

“自2017年至今,53城,再加上3省,累计出台吸引人才新政百余次。”中国指数研究院5月23日发布的报告指出,在这一轮人才争夺战中,山东半岛和京津冀、中西部两个区域内的城市群政策出台最为密集。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出台人才新政的城市,在今年开始呈现中间大、两头窄的特点,即:一线城市逐渐发力,同时向县级城市蔓延。2017年推出人才新政还主要是以二线城市为主,进入2018年以后,甚至泰安新泰市、滨州惠民县等县级城市也出台人才政策。

按照传统一二三四线城市级别来划分,去年至今加入人才大战的城市里,有52%的城市属于三四线的地级市,如:烟台、聊城、淄博、济宁等地;36%的城市属于二线城市,如:青岛、天津、西安、郑州、成都等地;6%是一线城市,如:北京、深圳和广州;还有6%则属于县级市,如:昆山、泰安新泰市、滨州惠民县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53个已出台人才新政的城市中,有16个城市是省会城市,约占整体数量的三成。不难发现,除了几个一线城市,中国城市人才资源分布正在进一步向省会聚集,省会城市正在走向更加集聚。

从各地推出的政策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落户、购房补贴、生活补贴、配套保障等激励层面,大部分出台人才新政的城市都全面放开了对学历型人才的落户限制,包括“零门槛落户”、“先就业后落户”、“在线落户”等。

谁在牵引?

政策、感情和经济影响人才

西安综合实力显现

政策牵引力、感情牵引力和经济牵引力是影响人才流动的三大因素。

从政策牵引力的维度来看,报告对各地引进人才所实施的政策强度进行了排序,郑州、西安、合肥、珠海、长沙等15座城市引才力度最大,明确提出了未来5年引才百万的西安排在各城市第二位。

从感情牵引力的维度来衡量,报告认为,郑州、西安、合肥、成都等18座城市能够对所在区域形成比较强的感情牵引力。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方属于省会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另一方面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出生地回流人数(所在省的高考生数量)都具备明显的数量优势。

以经济牵引力的维度来对比,已出台人才新政的城市中,经济体量普遍在省内分量较重,这也是各地“抢”人的资本之一,该分量越重,也就越容易形成人才集聚。在这项统计里,西安次于北京、重庆、成都等城市,位居各地靠前位置。

那么,西安在陕西的经济占比有多重呢?按照统计局数据可知,去年西安生产总值7469.85亿元,大约占陕西省全年生产总值的34%。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参考上述三项指标,综合实力表现突出的城市有:郑州、西安、合肥、长沙等八个城市。这就意味着,这些城市在推出人才引入政策后,对于人才集聚的预期效果相对较强。

“人才池”的嬗变

西安等西部城市出手后正扭转传统“人才池”格局

长期以来,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于一线城市、中东部地区吸引力远高于西部,这是国内“人才池”的大致格局。数据显示,北上广深为大学生毕业流入的重点,杭州、南京、郑州与武汉等地次之。另一份《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则显示,东、中、西部地区20个省份33所高校的毕业生对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再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低。

不过,在西安等西部城市纷纷出台政策“抢”人才之后,传统的“人才池”格局正在被打破。华商报记者查询数据发现,截至5月14日11时,西安今年已从市外迁入401938人,是2017年同期的6.7倍,研究生以上学历落户西安的占落户总人口的3%,本科以上落户人数占落户总人口的34%,大专以上落户人数占落户总人口的54%。对比全国同类城市,西安的“战果”可谓名列前茅。

美城机构首席市场分析师沈玮表示,国内城市之间正在经历对于人口空间的重新配置。过去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趋势逐渐趋于稳定,新一轮的人口腾挪将在城市间的人才资源流动展开。

华商报记者观察到,整体来看,二线城市将重点提高城市吸引力,做大城市规模,其人才吸引格局从面向全省扩大为面向全国,处在“人才池”做大时期。尤其是,一部分快速成长的二线城市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进一步向这些城市聚集将使后期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有利,最终形成聚集效应。

县城的焦虑

惠民县与蓝田县的抢人样本

华商报记者发现,抢人大战从成都、郑州、西安这些二线城市,不仅刮向了烟台、承德、宁波等三四线城市,今年以来,开始在五六线的县城萌动。

4月初,山东惠民县出台“人才新政”,为引进的人才统一提供住房,以真金白银和高质量的服务,吸纳人才集聚惠民创新创业。比如对引进的创新创业团队最高给予300万—500万元科研经费资助;对全职引进的人才,最高分别给予人才和用人单位30万、20万元奖励等政策。

5月11日,蓝田县人才新政“升级版”正式对外发布。项目奖补、配套支持、劳动报酬补贴、高层次人才奖补、企业管理人才培训等一系列人才新政为来蓝发展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优厚的物质待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选调的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人才及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分别发放安家费12万元和8万元,及生活和住房补贴各3万元。在陕西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惠民县是山东省滨州市辖县,65万人口,2016年,GDP193亿元;蓝田县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53万人口,2016年,GDP122亿元。

业界观察人士分析,当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纷纷出台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对县城人才形成明显的吸附作用。在这种格局之下,惠民县与蓝田县及时出台引才新政,是提升自身品牌和寻求县域经济突破的有效而有力的推手。放在全国来看,这两个县城各具代表,惠民县代表的是东部经济活跃省份,县域执政者对人才发展的困惑与焦虑;蓝田县代表的是西部经济偏落后省份,县域执政者寻求快速发展的急迫与动力。

这两个县城抢人的样本,势必在全国县城和县级市产生一定的“引才”效应。可以预期到的是,未来全国将有更多的县城开始出台类似的人才新政。

走向何方?

抢人大战最终会走向人挑城市

显然,部分城市年均20万的人才引进量意味着在城市内部再造一个小城镇,各方面的配套性需求、消费需求都是巨大的。人才在全国不同城市的高频流动,也会引起全国消费观念、消费水平的进一步趋同。

陕西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认为,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趋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而城市间人才流动将会加速这一趋同过程。而在消费趋同的过程中,西安等城市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指标的差距会逐渐被拉近。

有行业人士分析,消费趋同可以理解为一种虹吸效应,即:随着人才和人口的流入,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消费能力等要素都随之发生质变。不过,城市在吸引人才的同时,也要有组织、有持续性的培养育才环境,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妥善解决由此带来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等问题。

有本地评论人士认为,人才和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消费趋同,有可能会反映在房地产、物价水平、生活用品以及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各类消费价格上。消费趋同的确拉动了地方经济,但也要留意在趋同过程中的城市治理问题,一方面避免国内外一些大城市所出现的“大城市病”,一方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需要保护。人才的稀缺性在未来会表现的更为突出,人才将逐渐超越城市“政策”,占据主动性,各个城市的抢人大战最终会走向人挑城市。

相关新闻

要闻推荐

专题报道